柳宗理日本设计经典:蝴蝶凳
蝴蝶凳(Butterfly Stool)于 1954 年由日本设计大师柳宗理(Sori Yanagi)所设计发表,蝴蝶凳的诞生以战后日本的经济重建为背景,它的特点就在于其构造的独具匠心:开头完全相同的两个部分通过一个轴心对称地连接在一起,连接处在座位下用螺丝和铜棒固定。是功能主义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这个凳子的造型很像蝴蝶一对翅膀,因而就取名叫蝴蝶凳。1957年蝴蝶凳在米兰设计大赛时获得金奖。
受Eames夫妇(Charles and Ray Eames)设计的胶合板(Plywood)家具启发,据说蝴蝶凳2片如蝶翼般飞舞的榉木片,是无意间「折」出来的造型,手工制作的弧度不仅轻盈,更透着手感的温润,让人发自内心想要触碰与使用它。而此椅的精湛设计,除了在1957年获颁米兰三年展金奖,更在隔年获选为MoMA永久收藏品(后来Vitra设计博物馆也珍藏了这款经典椅)。
蝴蝶凳是柳宗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外型优美地宛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从侧身线条到椅面纹路都精心设计、细心处理,难怪MoMA纽约现代艺术馆和巴黎罗浮宫都将此列为永久珍藏艺术品。
皇室认证的工艺
为了表现蝴蝶翅膀对称的美丽图像,从木材的挑选到製程都层层严格把关,让花纹接合得天衣无缝,呈现出完美的对称花样,称之为「对花」;而椅凳下方则仅以螺丝和铜棒固定,保留翅膀最纯粹的曲线,连日本天皇乘坐后也赞不绝口,堪称为功能主义与家具艺术的完美呈现。
相扑选手也能乘坐
蝴蝶凳采用的压模夹板技术(Plywood),精密计算出最薄但够坚固的七层层板,利用高压将木板压合紧实,且相邻的两片木板木纹呈现垂直方向,这样压合的木板可避免边缘的龟裂破损、提高热涨冷缩的稳定性,也大大增强了木料的强度与负重能力,因此这么小的一张椅凳,日本相扑选手坐上去依然稳固。
精淮的热压技术
七层压模的夹板加上垂直纹路,虽然增加了木板的强韧度,但却非常难于弯曲。为了能够完美表现蝴蝶翅膀的弧线,必须加热让木头内的水分得以蒸发完全,使其更轻巧定型,在精淮地控制散热程度,以木头的延展性弯曲出最美丽的弧线,由其可见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表现。
珍惜自然的坚持
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北欧人,非常致力于林木的保护与再利用;而日本则是因为地狭人稠,自然资源相当稀少更显得珍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因素,却让他们都同样爱护且珍惜自然资源。蝴蝶凳带著这份坚持,因此选择使用的压模夹板技术製成,比起原木家具省下更多木料,甚至连刨下来的木片也可再加工利用。
王受之评蝴蝶凳设计:
“好多年前,我还在写《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时候,就注意到日本战后出产的一把很特殊的凳子。那个凳子叫做“蝴蝶凳”,英语翻译为butterfly stool,两片弯曲定型的纤维板,通过一个轴心,反向而对称地连接在一起,连接处在座位下用螺丝和铜棒固定。这种造型很像是一只蝴蝶的正在扇动的一对翅膀,这张凳子因而就取名叫蝴蝶凳了。1957年蝴蝶凳在米兰设计三年大赛上获得著名的“金罗盘”奖(compaso d’Oro),是日本工业产品设计最早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这个凳子的造型,敏感的人可以感觉到来自日本传统建筑的构造,从早期“神道教”的拱门上就可以看出它的渊源,把传统和现代化的技术结合得如此精妙,实在令人叹服。
蝴蝶凳迄今依然是很让我心仪的一个设计,那么简单,那么复杂,那么出世,又那么情色浓郁,一把简单的小凳子,能够做出这么复杂的感觉来,真是内功了得啊!”
关于柳宗理:
柳宗理是日本老一代的工业设计师。1936-1940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1942年起,任勒·柯布西耶设计事务所派来日本参与改进产品设计工作的夏洛特·佩利安的助手。他将民间艺术的手作温暖融入到冰冷的工业设计中,是较早获得世界认可的日本设计师。
在他看来,民间工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汲取美的源泉,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他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
(1)美是有用的,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特色。
(2)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优越的产品,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
(3)传统本身即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1956年他设计的弯曲胶合板加金属配件的蝴蝶凳,即是功能主义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
(4)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他批评当代设计中存在的唯物质条件论和屈服于时尚趣味等不良倾向。他自己的产品设计能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法则和日本民族情感于一体。
相关文章
-
2017-10-25,10:56